华图问知

华图问知 >全部> 行测
行测资料分析中什么是绝对增长量?

1回答2012-09-12 16:53

回答共1条

  • chinakr

    chinakr 2012-09-13 09:18

    搜索“绝对增长量”,谷哥告诉我们:> 绝对增长量是指后一年减前一年对应数值所得结果。

行测资料分析中年平均增长录如何求解?

1回答2012-09-12 16:51

回答共1条

  • 王滢

    王滢 2012-09-14 17:18

    一、年均增长率的概念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开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以及年平均增长率这三个概念,年增长率是我们最常见的,是考试的重点,它指的是末期增加值与基期的比值,表示的是相邻年份的增长情况,通常来说针对的是某一年,如2006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增长率=增加量/基期=(末期-基期)/基期。 年平均增长率与年均增长率在近几年考试中的区分性已经很小,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做区分了,免得更加混乱,在下面的讲解我们就将这两者统一为年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的某个指标的增长情况,我们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表达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第1年为M,第n+1年为N,若N/M=(1+r)n,则称r为第1~n+1年的年均增长率,如2006~2011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均增长率= r=-1。我们先看个例题。 ************************************************************************* 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而未来三年有可能达到15%。 例: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访问量的年平均递增速度是(    )。 A.1.1212     B.1.1212-1     C.0.1212     D.0.12 【分析】这个试题就是考察的年均增长率,题目变化一下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怎么用取中法解答数值计算?

1回答2012-09-12 16:40

回答共1条

  • 歪道道

    歪道道 2012-09-12 16:43

        对于由相近的一组数相加的计算题,解答时可选择一个中间数作为计算基础,通过“移多补少”变加为乘,能使计算简便。例: 计算(4845+4847+4836+4838+4840+4839+4842)÷7    分析和解 例1括号内是7个相近的数相加,按顺序排列可知中间的数是4840,以4840为基数,可作如下计算:     原式=[4840×7+(5+7-4-2-1+2)÷7=4841

102,95,86,70,50,(   )。A. 21 &nbs...

2回答2012-09-12 16:39

回答共2条

  • 华图忠实学员

    华图忠实学员 2013-09-12 23:03

    我觉得 选A

  • 王滢

    王滢 2012-09-13 15:17

    您好,根据目前2年的公务员考试题型里面,几乎没有出现类似的数列题型了。 答案选:B J解析:项与项之间的差值是7,11,16,20 差值项的规律是4,5,4,5.... 所以第5项差值是20+5=25 所以数列第6项是50-25=25

999×101=( )A.99909     B...

2回答2012-09-12 16:38

回答共2条

  • 李老师

    李老师 2012-09-13 08:57

    D.100899

  • zwl冰激凌zwl

    zwl冰激凌zwl 2012-09-12 17:27

    a

对于行测中出现的数学推理及运算,怎样运用所学知识...

1回答2012-09-12 13:54

回答共1条

  • 宋不挑

    宋不挑 2012-09-12 13:55

       (1)数字推理复习关键是在多做题的同时注重总结数字规律。单看数字规律并不能提高解题水平,数字直觉和运算直觉培养都离不开实践。   (2)数学运算的复习就是要熟悉各种计算技巧。对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一定要熟悉,并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题速度,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综合题型,顺应各省省考新趋势。数学运算常考的5种题型一定要清楚,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溶液问题,最值问题,费用问题等;数学运算常用的5种方法一定要熟练,如赋值法,代入法,比例法,数字特性法,列表法等。  (3)资料分析一定要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和速算能力。这类题并不难,对这一部分一定要认真研读权威教材的速算技巧,以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解题。

某公司去年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

2回答2012-09-12 09:51

回答共2条

  • chinakr

    chinakr 2012-09-12 10:20

    实际的解题思路:首先,男员工是减少,女员工是增加,女员工增加的比例比男员工减少的比例小,但是总人数增加了,说明女员工人数比男员工多。因此排除选项D。其次,如果今年男员工有x人,那么去年的男员工人数是x / (1 - 0.06),也就是说x * 100必须是94的倍数,也是47的倍数,只有选项A也就是329有可能是47的倍数。所以选A。

  • chinakr

    chinakr 2012-09-12 10:15

    ## 条件### 去年男:x女:y总数:x + y = 830### 今年男:x * (1 - 0.06)女:y * (1 + 0.05)总数:x * (1 - 0.06) + y * (1 + 0.05) = 833## 问题x * (1 - 0.06) = ?

行测判断推理,组合排列问题有什么好的解题方法?

1回答2012-09-11 17:09

回答共1条

  •  胡蕾

    胡蕾 2012-09-12 10:49

    选项信息充分:最多采用排除法 选项信息不充分:推演法:根据已知条件做推演                                 假设法:无法根据确定的信息做推演                                  图表法:涉及主客体较多 做题过程中贯穿信息最大优先原则

公务员行测定义推理,怎样才能抓住题干中最直接、最...

1回答2012-09-10 17:32

回答共1条

  • 汉口客

    汉口客 2012-09-10 17:34

        定义判断在法、检系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中常见,也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定义是揭示概念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所谓特有属性就是该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把握定义也就是把握这个区别点。其解题技巧有:  (1)抓住关键。在定义判断中,一定要理解定义的正确含义,抓住定义的关键,然后把选项与定义相对照,选择符合定义规定和要求的选项。  (2)对比排除。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

窗户:玻璃 A. 衣服:纽扣 B. 盆架:脸盆 C. 戒指:...

1回答2012-09-10 17:23

回答共1条

  • 程步虹

    程步虹 2012-09-11 10:25

    你好!选C。本题属于概念外延关系,组成关系。玻璃镶嵌在窗户上,是窗户的一部分。宝石镶嵌在戒指上,是戒指的一部分。纽扣不是镶嵌在衣服上了,排除A。

诗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

5回答2012-09-10 17:23

回答共5条

  • 何凤芝

    何凤芝 2012-09-11 11:06

    您好,“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作诗更多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而不是像工匠一般对作品的巧妙的心思。所以“别具一格”更恰当;“点石成金”比喻把平庸的事物变得精彩。与文段“将琐碎的事物变丰富”的意思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 何凤芝

    何凤芝 2012-09-11 11:06

    您好,“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作诗更多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而不是像工匠一般对作品的巧妙的心思。所以“别具一格”更恰当;“点石成金”比喻把平庸的事物变得精彩。与文段“将琐碎的事物变丰富”的意思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 何凤芝

    何凤芝 2012-09-11 11:06

    您好,“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作诗更多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而不是像工匠一般对作品的巧妙的心思。所以“别具一格”更恰当;“点石成金”比喻把平庸的事物变得精彩。与文段“将琐碎的事物变丰富”的意思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公务员考试行测,对于资料分析速算,有哪些好的方法...

2回答2012-09-10 13:31

回答共2条

  • 王滢

    王滢 2012-09-12 11:23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   要点:   "估算法"毫无疑问是资料分析题当中的速算第一法,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估算的方式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实战中多加训练与掌握。   进行估算的前提是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并且这个差别的大小决定了"估算"时候的精度要求。 ★【速算技巧二:直除法】   要点:   "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   "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   一、 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   二、 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直除法"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   一、 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   二、 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   三、 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 ★【速算技巧三:截位法】   要点:   所谓"截位法",是指"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截位(即只看或者只取前几位),从而得到精度足够的计算结果"的速算方式。   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借位),直到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   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一、 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二、 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   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应该注意:   三、 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四、 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   到底采取哪个近似方向由相近程度和截位后计算难度决定。   一般说来,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若答案需要有N位精度,则计算过程的数据需要有N+1位的精度,但具体情况还得由截位时误差的大小以及误差的抵消情况来决定;在误差较小的情况下,计算过程中的数据甚至可以不满足上述截位方向的要求。所以应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考生在做题当中多加熟悉与训练误差的把握,在可以使用其它方式得到答案并且截位误差可能很大时,尽量避免使用乘法与除法的截位法。 ★【速算技巧四:化同法】   要点:   所谓"化同法",是指"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化为相同   或相近,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一、 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从而只需要再看分母(或分子)即可;   二、 将分子(或分母)化为相近之后,出现"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大而分子较小"或"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小而分子较大"的情况,则可直接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 将分子(或分母)化为非常接近之后,再利用其它速算技巧进行简单判定。   事实上在资料分析试题当中,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一般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化同法更多的是"化为相近"而非"化为相同"。 ★【速算技巧五:差分法】   要点:   "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它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   两个分数做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   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例如:324/53.1与313/51.7比较大小,其中324/53.1就是"大分数",313/51.7就是"小分数",而(324-313)/(53.1-51.7)=11/1.4 就是"差分数"。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   "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   1、 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   2、 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   3、 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1.4>313/51.7(   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  一、"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   二、"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三、"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四、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速算技巧六:插值法】   要点:   "插值法"是指在计算数值或者比较数大小的时候,运用一个中间值进行"参照比较"的速算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一、在比较两个数大小时,直接比较相对困难,但这两个数中间明显插了一个可以进行参照比较并且易于计算的数,由此中间数可以迅速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如说A与B的比较,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数C,并且容易得到A>C,而B A>B。 二、在计算一个数值f的时候,选项给出两个较近的数A与B难以判断,但我们可以容易的找到A与B之间的一个数C,比如说A

  • 王滢

    王滢 2012-09-12 11:08

    资料分析四大速算技巧 “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 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例如:324/53.1与313/51.7比较大小,其中324/53.1就是“大分数”,313/51.7就是“小分数”,而324-313/53.1-51.7=11/1.4就是“差分数”。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 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 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 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 一、“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 二、“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三、“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四、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例1】比较7/4和9/5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大分数 小分数 9/5 7/4 9-7/5-1=2/1(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 提示: 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例2】比较32.3/101和32.6/103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小分数 大分数 32.3/101 32.6/103 32.6-32.3/103-101=0.3/2(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0.3/2=30/200<32.3/101=小分数(此处运用了“化同法”) 因此:大分数=32.6/103<32.3/101=小分数 [注释] 本题比较差分数和小分数大小时,还可采用直除法,读者不妨自己试试。

公务员考试行测找寻主题句顺序问题解决方法有哪些?

1回答2012-09-10 13:28

回答共1条

  • 不羁的龙卷风

    不羁的龙卷风 2012-09-10 13:30

        在解答主旨概括题时,经常要用到两种找寻主题句的方法:宏观行文脉络、微观关联词语。微观方法指的是利用关联词定位文段的主题句,一般来说,关联词语比较显见,因此,在解题时能够帮助快速找到重点。宏观方法,指的是利用文段的整体结构来找寻主题句,因为只有在阅读完整个文段后才知道为何种行文脉络,所以,在解题时具有速度慢、难操作的特点。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利用微观方法找到了一个重点,但该重点放到整个文章中又并非重点。其实这就涉及到顺序的问题,究竟先看宏观的脉络还是微观的关联词语。尤其是随着言语题文字量的加大,文章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更加凸显,首先利用关联词找到的重点往往非重点,而必须结合文章的宏观结构进行解读,因此,建议按照先宏观再微观的顺序进行解题。现举例进行说明:  【例题1】  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比如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细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 历史的遗产与人生体验的关系  B.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C. 研究者的文字表述问题  D. 一些历史研究文章呆板无趣的原因  【解析】该题如果首先利用关联词解题,很容易发现末句的“归根结底”,它属于引导结论的词语,其后内容为主题句,据此,同义替换,答案选“B”。但是仔细分析文章,该结论是对前句进行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而前句为一个“比如”引导的分句,本身并不重要,因此,该结论也并非重点。 【例题2】  奥运盈利不只包括奥运本身的成功,还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举办奥运其他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2008年奥运会对于北京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广泛且深远的,除了与赛事最直接相关的场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消费、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商机之外,更为中国和北、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巨大舞台。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很多潜在的商机就会浮出水面并接踵而来。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  A. 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可借奥运实现盈利      B. 奥运会可以带来多项产业经济的发展  C. 中国应该抓住奥运这个舞台展示自己      D. 奥运处处是商机,北京将会空前发展  【解析】该题如果首先运用关联词法,很容易看到递进关系“除了.。.更.。.”,递进关系重点为后半句,同义替换,很容易选到C或者D。但仔细分析文章,会发现该递进关系是围绕“2008年奥运会”展开的,而“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例子,是辅助证明的分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意义解释也不是重点。此时,“不只.。.还”引导的第一句为总句,这时可以再对这个递进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发现,宏观方法更具有整体性特点,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微观方法找寻的往往是某几句之间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一拿到题目就从关联词入手,往往得到错误的答案。因此,要善于优先从宏观出发,再考虑微观细节。而宏观脉络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因此,对广大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大家在平时复习时加强训练。

公务员考试行测,对于判断推理题型,考生应遵循哪些...

1回答2012-09-10 13:10

回答共1条

  • 汉口客

    汉口客 2012-09-10 13:14

    一、普及阶段    首先,要对判断推理部分进行初步了解,知道准备报考的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共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题量是多少,参考时间是多少,难度有多大。在决定报考公务员之后,就要对考试内容有所认知,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并有侧重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二、基础学习阶段    广大考生在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认知之后,要对自己的薄弱之处了然于胸,并进行专项学习。以前接触过一些考生,学习非常认真,他们在复习过程中反复演练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等多套真题,但最后成绩反而没有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把问题分解并惊醒集中性的解决,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在判断推理题的学习中,我们要对各个模块分开进行专项训练。比如在这段时间集中解决徒刑推理的问题,在下一段时间集中解决逻辑判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小范围切分,比如用两天时间集中解决逻辑判断题里面的加强型问题,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在此阶段,广大考生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尤其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依次展开复习,以使自己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的复习。三、强化提高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阶段就要进入到试题演练环节。但是有很多同学在开始做题的时候,往往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经过前一阶段的分项训练,虽然已经掌握很多题型,但是真正面对一套多种题型混在一起的试卷,有时会因无法辨认出题型而导致难以下手。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通过练习试题,能够迅速识别上一阶段集中攻关的题型;第二,在识别题型的基础上做到答题速度的提升。四、实战模拟阶段    经过第三阶段的习题强化,考生会迫不及待地希望进行模拟演练,已检测自己的实力。这是,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为自己营造一个真实的考场环境,在规定的时间里,先做标准的公务员试题,再依照答案给自己打分。在此过程中,很多考生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自己适合按什么样的顺序来作答?如果整套题做不完,应该放弃哪部分?其实,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模拟演练要解决的。考生需要连续进行模拟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作答方法,在做题之前,首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顺序,不管试卷顺序怎么换,都能按照自己的顺序从容应对。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那个心态的磨砺。五、冲刺预测阶段    此阶段集中在考前两周,需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立足根本,树立浓缩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第二,基于这个知识和技巧,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因为命题具有惯性,同一种题型可能在近几年内斗会出现,所以应对命题趋势作一个大致的预测,熟悉各类题型。    总而言之,若想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就需要把整个复习过程打出层次、分出阶段、循序渐进,最后才能够自信的走进考场,决胜公务员考试。

一周话题更多>>

一周话题

“问知”平台最新推出《一周话题》精品栏目,小编每周会为大家整合最新的网络热点话题,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在这里交流沟通,在这里交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经验见解……[详细]

我来参与

来求知来分享,我来试试,我来参与,做贡献,赢奖品。

我去提问我来回答用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