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ysgq 的回答: 很明显是C,数列间隔来看,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平方,如此答案就是16的平方256了.

3 回答 行测

2012-09-13 17:32

木律 的回答:     二难推理就是假言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是以两个具有合取关系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常称“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也叫两刀论法,“二难”来源于希腊文Dilemma,其含义为“两重假定”。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断定事物两种可能性的选 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前提引申出对方均难以接受的两个结论,使对方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二难推理因此得名。二难推理在思维与论辩中有 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韩非就曾大量使用二难推理进行严密论证和反驳论敌的。    例如,中世纪无神论者针对一些神学家提出的“上帝万能”的错误思想,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反问: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面对这样一 个问题,这些神学家无论是给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和“上帝万能”的思想相矛盾,因而使自己处于下面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  如果上帝能创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就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搬不动),  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不能创造),  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1 回答 行测

2012-09-13 16:58

绿洲遗老 的回答:     即巧妙高超地驾驭利用材料的思维能力。申论区别于单纯的论述题的本质特点就在于能否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对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巧妙利用,申论考察的是将琐碎材料加以巧妙转换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考试。  作为公务员选拔考试,选拨公共管理人才的标准就在于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潜能,申论之所以需要通过给定材料的方式加以考察,而不是像考研那样单纯地让你论述,是因为通过不同题型,对材料不同的驾驭方式,能够深刻而又公平地考察辨别出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潜能,是否具备远大的发展前景,申论是一种驾驭材料的灵活能力型考试,语言写作是表达手段,自己的思想积累则是理论工具,而最终的基础依然是材料。  比如,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

1 回答 申论

2012-09-13 16:49

木律 的回答: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考试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考察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与申论同属于语言文字型题,不同则在于一个依靠选项作答,一个依靠主观作答。但是两者又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例如:言语理解中重点考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而申论当中也有概括型题。另外,言语题中的答案多倾向与解决问题的措施,而申论当中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是重中之重。所以言语与申论势必有相交而又相互融合的部分。所以言语的教学不只是应用在行测部分,而对之后的申论也是奠定了一种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其中的重要性和厉害关系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言语的重要性,对教学的推进是有好处的。

1 回答 行测

2012-09-13 09:51

木律 的回答:    “语句排序题”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常见题型,近年来有考察加重的趋势。从考生表现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论及原因,除了因为过去打下的语文科目功底不牢之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下面给各位考生简单介绍一下“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题型分析】  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来说,此类题目是给出由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段,不过出题者有意将语段中的句子顺序进行打乱,要求考生重新进行排序。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生除了要了解汉语语段话题统一、逻辑合理、前后呼应等基本语法规则外,重点是要掌握此类题做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解析】  例题:  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⑥②④①⑤③               B.⑤②③④①⑥  C.⑥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④⑥①  第一步:查看选项特征,确定首句。  一般来讲,ABCD四个选项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首句往往把选项分成了两个或者三个阵营。首句一般是引起某个话题或者提出某一观点。如果能根据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确定首句,然后排除错误选项,无疑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  解析:第一步,查看选项。AC以⑥为首句,BD以⑤为首句。所以首先可以确定究竟哪句是首句。⑥句中有个“这”,说明有所指代,前面必有内容。故⑥句为首句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确定⑤句为首句,排除AC两项。通过首句⑤句,我们大概可以了解这一个语段是以北欧地区地理及气候等内容为话题的。  第二步:寻找逻辑关系,两两捆绑,突点排除。  汉语语段的内部语义关系是有条理、有规律可循的。此处的两两捆绑不是指将两个句子绑在一起,而是指要去寻求某两句话或者某几句话中的逻辑关系,由此来进行突点排除,推断正确选项。  解析:第二步, 寻找逻辑关系,两两捆绑,突点排除。浏览句子之后,发现②句中有提到植物引来动物,④句中有提到动物又吸引了猎人,按照事理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断定②句必然和④句是前后句关系,可以捆绑在一起。所以据此突点排除,我们可以顺利排除B选项,推断出D选项为正确选项。如果还不放心,可以看到B选项中②句和④句中间多出了一个③句,而③句主要是说气候影响了生物的生长,破坏了“植物吸引动物,动物吸引猎人”的事理逻辑关系。实际上,②③④句的语义关系应该是生物生长--植物--动物--猎人。  我们常见的突点排除法有“关联词法”、“事理逻辑法”,“代词法”,“标点符号法”等等。刚才这道题主要用“事理逻辑法”,需要同学们在读题的时候,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笔到,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题目当中解题的关键点。有时候题目中有很多个关键点,发现其中之一,便可以开始排除,将准确率不断提高。  第三步:锁定选项,代入阅读,检验。  解析:第三步,保险起见,可以将最终的选项进行检查。例题中,我们最终确定D项为正确选项。D项⑤③②④⑥①: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这一段话话题是北欧地区的地理和气候对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语义关系是北欧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生物生长。植物生长影响动物生长,动物生长吸引猎人前来狩猎,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通读下来,语义非常顺畅,因此可以

1 回答 行测

2012-09-13 09:45

大漠鱼 的回答: 第一步:精读    找关键句,关联词语,勾画标准句,眉批第二步:总结段落大意  概括每个材料的意思,并标注“表现”“原因”“对策”等等第三步:分门别类    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对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是整理材料整体思路(逻辑结构)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分类原则 横向: 积极/消极、正面/反面、成绩/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对策(措施)

1 回答 申论

2012-09-13 16:37

大漠鱼 的回答:     联系实际,指的是申论提出问题要结合当前现实,分析问题要恰当、到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文章。参照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最好能写出新意,体现出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要做到联系实际,考生应坚持“三贴近、三结合”原则。即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进入角色,明确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使文章的内容丰满、充实。

1 回答 申论

2012-09-13 14:11

大漠鱼 的回答:     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纠错对策:对于此类陷阱,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中的信息,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或相关信息。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关注语句中出现的条件关系,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方能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有:“必”、“必须”、“必定”、“准(是)”、“的确”、“可以”、“不”、“没(有)”、“未”、“莫”、“勿”、“否”、“不必”、“不用(曾)”。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联词有:“既……也……”、“又(也)……又(也)”、“一方面……(另、又)一方面……”、“不是……而是……”、“是……不是……”。例题: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解析: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1 回答 行测

2012-09-13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