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滢 的回答: 常识判断类题目的特点是知识点很散,对考生来讲复习起来比较困难。很多考生认为,如果对于这些知识点没有足够储备,那就只能靠运气来猜答案。虽然,常识判断对于考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求考生成为全才。实际上,常识判断所考察的很多知识点,只需要考生有一点相关基础即可。比如下面这个例题:   【例题】下列有关能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方式分为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   B. 氢气是一种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能源   C.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光化学转换   D. 可燃冰是一种稀缺的能源资源【答案】B   【解析】目前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方式还不包括核聚变。太阳能工作原理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不涉及光化学。光化学转换实际上是利用太阳能制氢。可燃冰在海底有大量储藏,甚至可能会替代石油,只是开采上有困难,因此D项也不对。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目中对于能源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粗略涉及,并稍加判断即可。比如A项,关于核能,高中课本就有过介绍。自然界中的核聚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表面。但是核聚变需要的条件很高,成本比较大,所以可以初步推断,核电站利用核聚变的方式来发电,可能性不大。氢气是单质,仅有H元素,不含有碳元素,因此是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至于光化学,这对很多考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化学”和“物理”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应该还依稀记得: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物理。那么不难推测出来:太阳能电池仅仅是能量的转换,却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不能认为是光化学。至于可燃冰,也只需要知道在海底有丰富的储藏,即可以分辨出来。   虽然,一些基础的“常识”是很必要地,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答题时注意适当分析,其实还是可以减轻我们对于知识记忆的负担的。再看下面一道例题:   【例题】下列关于现代科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温超导体是指其超导临界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上   B. 纳米材料是指结构单元的尺度达到纳米级而原有性能保持不变的材料   C. 杂交水稻是通过基因重组改变水稻的基因来提高产量的   D. 转基因水稻是指转移动物的基因并加以改变、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   【答案】C   【解析】高温超导体的超导临界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但是仍然在摄氏零下几百度,因此A项是错误的。纳米材料之所以成为新材料而有很多应用,正是因为它改变了原有的性能,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D项中所说的“动物”的基因,显然跟“水稻”风马牛不相及。而实际上,转基因水稻也确实只是农作物的基因被改变而已。   所谓超导体,如果考生有些印象的话,是指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某种特殊材料的电阻变得很低,几乎为零。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超导体”(即“超级导体”)的原因。而所谓的高温超导体,只不过它所要求的温度比一般超导体的绝对零度高出很多而已,但是绝不意味着要在摄氏零度以上。何况,这里的“高温”跟“摄氏零度”没什么关系。而科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则是开氏温标(K)而不是摄氏零度。   由此可以发现,所谓常识判断,也确实并不需要考生都成为多面手,而只需要平时对于小知识有所了解,在考试时能够应用,则足以应付了。总之,考生对于常识题目应该放松心态,尽量根据自己所积累的一些知识去分析题目,会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2 回答 行测

2012-09-12 16:58

李老师 的回答: D.100899

2 回答 行测

2012-09-12 16:38

豫汐 的回答:     跳读,即专门寻找所需资料的一种阅读方法,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为将某些内容跳过去不读。要想抓住材料要领、掌握给定资料要点,那种按顺序逐条阅读材料、归纳每条材料的意义,甚至细致到归纳材料每一段的段意的方法,在申论作答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阅读材料必须有选择性地阅读,要把浏览、跳读同精读、标注、摘要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合理分配时间、精力,不延误作答进程。  【适用对象】  跳读法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大段的数据材料。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数据较常采用罗列的形式,内容较多且难懂,如果仔细阅读必然会耽误考生较多的时间,影响后面题目的作答。因此,在阅读此类包含大段数据的材料时,应当有选择性地阅读要点,将大段体现问题或论证问题的数据跳过去不读,既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也有利于考生掌握文章的重

1 回答 申论

2012-09-12 13:59

乘风岁月 的回答: 1. 两步走。第一步,对定义进行快速扫描,对定义进行初步了解,并同时确定出潜在的关键词(主语和宾语,定语和状语)。第二步,带着选项回定义对应潜在的关键词,对定义进行第二次阅读,确定核心解题点,进行分解。2.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3.善于利用背景知识。与逻辑判断不同,根据自己对定义的已有印象,尤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自己选择。

1 回答 行测

2012-09-12 17:05

乘风岁月 的回答: 第一步:定位;第二步:选取百分数规则;第三步:五舍六入法则;第四步:分子分母大小关系,引起的差与和问题;第五步:倍数关系转化;第六步:百分数为此类运算的最终结果。案例分析(1)349.34/(1+23.06%) 、 349.34/(1+3.06%)第一步:任何百位数(十位、千位数)除以1+百分比,所得的结果仍为百位数(十位、千位数);运算前期,可将百分比写成小数,以便后续对位作差或和。案例(1)最终结果为三位数。第二步:选取百分数的基数为“分母”,分为三个层级,层级越细,精确程度越高;案例(1)百分数选取如下:层级一,100%对应123.06;层级二,10%对应12.306;层级三,1%对应1.2306。第三步:四舍五入规则在此类运算中小改动, 6则进位、 5则舍掉;如,349.34可当做349;123.06可当做123;因为最终的运算时允许一定范围的误差,而作为公考要求已经远远足够。第四步:参照分母选取的百分数,目的是使分子、分母之间的差值接近,以便于三个层级的依次运用;而考试未必用到第三层级,往往第一层级已经足够。案例(1)分解初期:100%对应123.06,则把300%对应369,与分母349最为接近(第一层级已经选择完毕,而且与我们的要求相符,此种选择暗含整十、整百的思想,望谨记);分解中期:369与349相差20,选取百分数的分母比分子大,因此我们应该在初期百分比的基础上减去20所对应的百分比,而10%对应12(12.306当做12处理),则20%对应24(第二层级则在此步分解终结);分解末期:我们本需减掉20所对应的百分比即可,减掉20%之后,多减了4,所以应该再加上4所对应的百分比,因1%对应1.2306,所以3.5%约等于4,(此不需要简单的倍数关系估算,在熟练后即可灵活运用)。第五步:得到答案。300%-20%+3.5%=283.5%,此时百分号即可省略,283.5即为我们所求的最终结果。

1 回答 行测

2012-09-12 16:48

乘风岁月 的回答:     写文章前肯定是要阅读完给定资料和试题,然后考生就会明了整个申论资料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围绕申论资料主题,对其加以归纳概括,切合题意,就能拟制出标题。

1 回答 申论

2012-09-12 14:04

乘风岁月 的回答:    在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学会抓主要的词句,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从而正确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注意到是否对自己有利用价值。一般而言,考生要尤其问号后面的话,和“但是”后面的话,这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之所在,这些特征几本出现在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第一句,考生在遇到时应多加留意。

1 回答 行测

2012-09-12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