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的回答: 答案是A。真假推理题。1和3是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故题干所说的真话在1、3之间,那么2、4均为假。从2可知郑处长不是优秀者,从4可知周处长和王处长都不是优秀者。可知3为假,即只剩下1为真了。答案是A。

1 回答 判断推理

2013-03-05 21:35

孟葵 的回答: 根据文意,空格处修饰的是动词“挤”,意思是这些菜籽怎么样地挤在一起,而“挤”体现的最明显的语意暗示就是拥挤、稠密之意。“密密匝匝”形容很稠密的样子。符合语境,所以答案应为A。“热热闹闹”虽有拟人手法,但体现的是喧闹,气氛活跃之意,不符合文段提示的语境。“林林总总”形容众多而杂乱的样子,也不符合语境。“郁郁葱葱”也没有体现拥挤、稠密之意,所以均不选。

1 回答 模考专区

2013-03-04 22:11

董芸 的回答: 这个题目属于多集合反向构造的题目,那么要想通过这次考试的人尽可能的少,那么不通过考试的人就要尽可能的多,要想让他们多,我们就说每个不通过的人都打错三题,那么打错的人就尽可能的多了,所以我们得出错的题目一共有100-80 100-92 100-86 100-78 100-74=90题,那么每人只打错三个题目的话,不通过的人就可以达到30人,所以通过的人至少70人。所以选择C选项。

1 回答 数量关系

2013-02-28 13:51

马素国 的回答: 您好,针对你所提的两类问题做答都是包括两部分:即问题 对策。且这类题目一般在作答要求中会注明:“问题明确”或“对存在问题的概括要求准确”等字样,也暗含着在作答时需要分两个部分作答。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分成一条一条作答”和“问题建议掺杂在一起”最好是问题和对策分开且分条作答。如果在作答要求中又有“条理清楚”字眼时,又要求对所提出的对策要有逻辑性。

1 回答 申论

2013-02-26 16:31

周莹 的回答: D 本题是一道人文常识题。A项酥油茶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不是蒙古族的,萨其马是满族的传统食品,而非壮族;B项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不是回族,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不是维吾尔族,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不是壮族;C项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而不是壮族;D项《嘎达梅林》、《穆斯林的葬礼》、《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刘三姐》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的艺术文学作品,所以选择D选项。

2 回答 常识判断

2013-02-2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