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问知

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怎样使用二难推理思想进行解答...

1回答2012-09-13 16:58

回答共1条

  • 木律

    木律 2012-09-13 16:59

        二难推理就是假言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是以两个具有合取关系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常称“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也叫两刀论法,“二难”来源于希腊文Dilemma,其含义为“两重假定”。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断定事物两种可能性的选 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前提引申出对方均难以接受的两个结论,使对方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二难推理因此得名。二难推理在思维与论辩中有 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韩非就曾大量使用二难推理进行严密论证和反驳论敌的。    例如,中世纪无神论者针对一些神学家提出的“上帝万能”的错误思想,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反问: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面对这样一 个问题,这些神学家无论是给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和“上帝万能”的思想相矛盾,因而使自己处于下面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  如果上帝能创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就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搬不动),  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不能创造),  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怎样合理运用排序法?

2回答2012-09-13 16:55

回答共2条

  • 程步虹

    程步虹 2012-09-14 14:29

    解排序题的关键是结合已知条件和选项进行排除,用排除法迅速得出答案。举个例子: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 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1.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2.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却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3.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可以和一个邻居交流”;4.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到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A.英国德国韩国法国 B.法国英国德国韩国C.德国英国法国韩国 D.德国英国韩国法国大家只要看到条件1、3、4,就能知道韩国人不能和英德在一起,就知道选项C正确。

  • 楚容

    楚容 2012-09-13 16:56

        如果题干所列出的元素仅有一类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空间上的次序关系或数量的大小关系等等,可以考虑运用排序法来求解。    所谓排序法即在一条直线上将涉及的元素按顺序填入,或运用“<”“>”“=”等符号将元素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更直观地解题。【例题】质检部门对A、B、C、D、E五种不同品牌的32寸平板电视机进行检测,发现:A的耗电量低于B,B的耗电量不比C高,D的耗电量不如E低,E的耗电量不如B低,其中两种品牌电视机的耗电量是相同的。以下论述肯定与以上事实不符的一项是( )。A.B和C的耗电量相同B.A和C的耗电量相同C.A的耗电量低于DD.E的耗电量不如C高【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每个条件都涉及两两品牌耗电量的高低,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排序。根据题干可知,各种品牌电视机的耗电量关系如下:A<b≤c,b≤e≤d。即a的耗电量一定小于c,b项肯定与题干不符。a项,b与c的耗电量有可能相同;根据公式可得a<b≤e≤d,即c项正确;无法判断c与e的耗电量高低,故d项不一定为假。</b≤c,b≤e≤d。即a的耗电量一定小于c,b项肯定与题干不符。a项,b与c的耗电量有可能相同;根据公式可得a<b≤e≤d,即c项正确;无法判断c与e的耗电量高低,故d项不一定为假。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申论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回答2012-09-13 09:51

回答共1条

  • 木律

    木律 2012-09-13 09:51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考试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考察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与申论同属于语言文字型题,不同则在于一个依靠选项作答,一个依靠主观作答。但是两者又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例如:言语理解中重点考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而申论当中也有概括型题。另外,言语题中的答案多倾向与解决问题的措施,而申论当中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是重中之重。所以言语与申论势必有相交而又相互融合的部分。所以言语的教学不只是应用在行测部分,而对之后的申论也是奠定了一种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其中的重要性和厉害关系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言语的重要性,对教学的推进是有好处的。

针对言语理解排序题,有什么好的解答方法吗?

1回答2012-09-13 09:45

回答共1条

  • 木律

    木律 2012-09-13 09:46

       “语句排序题”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常见题型,近年来有考察加重的趋势。从考生表现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论及原因,除了因为过去打下的语文科目功底不牢之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下面给各位考生简单介绍一下“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题型分析】  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来说,此类题目是给出由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段,不过出题者有意将语段中的句子顺序进行打乱,要求考生重新进行排序。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生除了要了解汉语语段话题统一、逻辑合理、前后呼应等基本语法规则外,重点是要掌握此类题做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解析】  例题:  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⑥②④①⑤③               B.⑤②③④①⑥  C.⑥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④⑥①  第一步:查看选项特征,确定首句。  一般来讲,ABCD四个选项都会呈现一定的规律。首句往往把选项分成了两个或者三个阵营。首句一般是引起某个话题或者提出某一观点。如果能根据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确定首句,然后排除错误选项,无疑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  解析:第一步,查看选项。AC以⑥为首句,BD以⑤为首句。所以首先可以确定究竟哪句是首句。⑥句中有个“这”,说明有所指代,前面必有内容。故⑥句为首句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确定⑤句为首句,排除AC两项。通过首句⑤句,我们大概可以了解这一个语段是以北欧地区地理及气候等内容为话题的。  第二步:寻找逻辑关系,两两捆绑,突点排除。  汉语语段的内部语义关系是有条理、有规律可循的。此处的两两捆绑不是指将两个句子绑在一起,而是指要去寻求某两句话或者某几句话中的逻辑关系,由此来进行突点排除,推断正确选项。  解析:第二步, 寻找逻辑关系,两两捆绑,突点排除。浏览句子之后,发现②句中有提到植物引来动物,④句中有提到动物又吸引了猎人,按照事理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断定②句必然和④句是前后句关系,可以捆绑在一起。所以据此突点排除,我们可以顺利排除B选项,推断出D选项为正确选项。如果还不放心,可以看到B选项中②句和④句中间多出了一个③句,而③句主要是说气候影响了生物的生长,破坏了“植物吸引动物,动物吸引猎人”的事理逻辑关系。实际上,②③④句的语义关系应该是生物生长--植物--动物--猎人。  我们常见的突点排除法有“关联词法”、“事理逻辑法”,“代词法”,“标点符号法”等等。刚才这道题主要用“事理逻辑法”,需要同学们在读题的时候,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笔到,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题目当中解题的关键点。有时候题目中有很多个关键点,发现其中之一,便可以开始排除,将准确率不断提高。  第三步:锁定选项,代入阅读,检验。  解析:第三步,保险起见,可以将最终的选项进行检查。例题中,我们最终确定D项为正确选项。D项⑤③②④⑥①: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这一段话话题是北欧地区的地理和气候对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语义关系是北欧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生物生长。植物生长影响动物生长,动物生长吸引猎人前来狩猎,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通读下来,语义非常顺畅,因此可以

公务员考试行测,论证题目有没有快速解答的方法与技...

1回答2012-09-07 18:00

回答共1条

  • 上海日记

    上海日记 2012-09-07 18:01

    论证类题目常用的考试题型有前提假设型、加强支持型和削弱质疑型。近年来,论证类题目的考试在难度方面也在不断加大,首先,题干信息量大,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理解题意;其次,答案需要比较才能选出最佳答案,论证类题目常用的问法有“最能加强”、“最能反驳”,也就是答案中可能有不止一项可以加强或削弱,但是需要考生找到最强的那一个选项,这样也增加了做题的难度。如何能快速解这类题目呢?    一、定题型。  考生看到这类题目,首先应该先看问法,定题型。论证类的常用问法有“最能加强支持的”、“不能加强支持的”、“最能削弱质疑的”、“不能削弱质疑的”,这里提醒考生,应避免粗心大意,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问法。    二、找论点。  明确题目需要加强或削弱的观点。有些题目的问法中会直接提出加强或削弱的观点,考生可以在题干中直接找出。还有些题目没有直接指出,需要考生自己找出论点,一般的在论点的前面都会有引导词,如认为、以为、因此、所以、表面、说明、结果是、建议等,引导词后面基本就是论点了。另外,论点一般分布在句首或句尾。    三、按强度找答案。  加强支持型的题目的加强方法是优选搭桥、次选加强论点或论据,前提假设型的题目其实是加强支持性题目的一种,解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搭桥。削弱质疑类的题目的削弱方法有首选削弱论点、次选削弱论证、末选削弱论据。 

省考行测和国考行测的题型和所占分值是一样的吗?如...

1回答2012-09-07 09:46

回答共1条

  • 上海日记

    上海日记 2012-09-07 09:47

        省考行测跟国考行测在题型上是一致的,就是题量不一样,一般国考是140到题,或135道。省考一般是120道题。基本分值就是按题量来分布的。可以一次准备多次考试,国考省考都要去考。国考在省考的前面、复习是一样的。分5个模块,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常识是考平时积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其他四部分需要重点复习。一是了解基本题型,然后理解熟练基本题型的基本解题方法。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速度跟准确率。

一周话题更多>>

一周话题

“问知”平台最新推出《一周话题》精品栏目,小编每周会为大家整合最新的网络热点话题,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在这里交流沟通,在这里交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经验见解……[详细]

我来参与

来求知来分享,我来试试,我来参与,做贡献,赢奖品。

我去提问我来回答用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