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客 的回答:     定义判断在法、检系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中常见,也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定义是揭示概念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所谓特有属性就是该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把握定义也就是把握这个区别点。其解题技巧有:  (1)抓住关键。在定义判断中,一定要理解定义的正确含义,抓住定义的关键,然后把选项与定义相对照,选择符合定义规定和要求的选项。  (2)对比排除。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

1 回答 行测

2012-09-10 17:32

何凤芝 的回答: 您好,“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风格。“别具匠心”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作诗更多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而不是像工匠一般对作品的巧妙的心思。所以“别具一格”更恰当;“点石成金”比喻把平庸的事物变得精彩。与文段“将琐碎的事物变丰富”的意思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5 回答 行测

2012-09-10 17:23

汉口客 的回答:     对于对策,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材料中得到一些对策项目,然而,这些对策都是散见于材料各处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自己的对策,也就是我们自己积累的对策。在申论题目中,选定对策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只要我们的对策能够解决题干中的问题,并且符合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原则性,那么它就是条好的对策。阅读的过程和自己加入的对策只是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挑出来的过程,而“信息整合”却是在将这些零散的珍珠的串起来的过程。要形成“对策”的美丽项链,“信息整合”这条丝线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对策的准备,对于后边大作文的写作也有重要的帮助,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的思路。大作文一般可以写成两类,一类是政论文,一类是策论文,其中,策论文就要用到对策。但是,前面对策题中所写的对策能不能直接应用到后边作文中呢?直接应用是不可以的,但是可以参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策题的回答是受到字数限制的。这里的对策是在有限的字数内提出对策,表述的要求是简洁明了;其次,这里的对策的提出不一定就是和后边大作文的题目的内容要求完全吻合。根据问题,所提对策是有侧重的。一般而言,大作文中的对策更加趋向于对于“策”的论述。比如说,这条对策是怎样得到的,思路是什么,以及可行性如何等等。但是,这些在对策题中是不需要论述的。在对策题,考生只需要详细论述对策本身即可;再次,对策小题我们需要先治标再治本,以治标为重要的,先要解决我们面临的棘手问题。而大作文中所提的对策则要从全局出发,站在宏观高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注重本;最后,从对策提出的数量来看,对策题中可以提四到六条对策,尽可能全面,大多要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每一条各部分概括明晰即可。但是大作文中,对策则以三四条为宜,每一条都要细致论述,论述过程也是重点。  对策的提出在申论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考生不仅要学会提对策,而且要学会应用对策,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 回答 申论

2012-09-10 17:01

houmn 的回答: 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

3 回答 申论

2012-09-10 13:57

houmn 的回答: 这个我也想知道。

3 回答 申论

2012-09-10 13:45

汉口客 的回答: 一、普及阶段    首先,要对判断推理部分进行初步了解,知道准备报考的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共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题量是多少,参考时间是多少,难度有多大。在决定报考公务员之后,就要对考试内容有所认知,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并有侧重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二、基础学习阶段    广大考生在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认知之后,要对自己的薄弱之处了然于胸,并进行专项学习。以前接触过一些考生,学习非常认真,他们在复习过程中反复演练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等多套真题,但最后成绩反而没有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把问题分解并惊醒集中性的解决,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在判断推理题的学习中,我们要对各个模块分开进行专项训练。比如在这段时间集中解决徒刑推理的问题,在下一段时间集中解决逻辑判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小范围切分,比如用两天时间集中解决逻辑判断题里面的加强型问题,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在此阶段,广大考生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尤其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依次展开复习,以使自己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的复习。三、强化提高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阶段就要进入到试题演练环节。但是有很多同学在开始做题的时候,往往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经过前一阶段的分项训练,虽然已经掌握很多题型,但是真正面对一套多种题型混在一起的试卷,有时会因无法辨认出题型而导致难以下手。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通过练习试题,能够迅速识别上一阶段集中攻关的题型;第二,在识别题型的基础上做到答题速度的提升。四、实战模拟阶段    经过第三阶段的习题强化,考生会迫不及待地希望进行模拟演练,已检测自己的实力。这是,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为自己营造一个真实的考场环境,在规定的时间里,先做标准的公务员试题,再依照答案给自己打分。在此过程中,很多考生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自己适合按什么样的顺序来作答?如果整套题做不完,应该放弃哪部分?其实,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模拟演练要解决的。考生需要连续进行模拟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作答方法,在做题之前,首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顺序,不管试卷顺序怎么换,都能按照自己的顺序从容应对。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那个心态的磨砺。五、冲刺预测阶段    此阶段集中在考前两周,需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立足根本,树立浓缩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第二,基于这个知识和技巧,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因为命题具有惯性,同一种题型可能在近几年内斗会出现,所以应对命题趋势作一个大致的预测,熟悉各类题型。    总而言之,若想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就需要把整个复习过程打出层次、分出阶段、循序渐进,最后才能够自信的走进考场,决胜公务员考试。

1 回答 行测

2012-09-10 13:10

不羁的龙卷风 的回答:     忠于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作答的基本立足点。因此,申论文章写作一定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确立论点。    申论文章写作要围绕问题展开。既要判断问题性质,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后果、影响、作用,从而提出对策。不同的作答要素、同一要素的不同侧面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材料中可供使用和提取的论点既多又散。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从材料中提取和概括论点。

1 回答 申论

2012-09-10 17:13

不羁的龙卷风 的回答:     在解答主旨概括题时,经常要用到两种找寻主题句的方法:宏观行文脉络、微观关联词语。微观方法指的是利用关联词定位文段的主题句,一般来说,关联词语比较显见,因此,在解题时能够帮助快速找到重点。宏观方法,指的是利用文段的整体结构来找寻主题句,因为只有在阅读完整个文段后才知道为何种行文脉络,所以,在解题时具有速度慢、难操作的特点。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利用微观方法找到了一个重点,但该重点放到整个文章中又并非重点。其实这就涉及到顺序的问题,究竟先看宏观的脉络还是微观的关联词语。尤其是随着言语题文字量的加大,文章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更加凸显,首先利用关联词找到的重点往往非重点,而必须结合文章的宏观结构进行解读,因此,建议按照先宏观再微观的顺序进行解题。现举例进行说明:  【例题1】  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比如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细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 历史的遗产与人生体验的关系  B.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C. 研究者的文字表述问题  D. 一些历史研究文章呆板无趣的原因  【解析】该题如果首先利用关联词解题,很容易发现末句的“归根结底”,它属于引导结论的词语,其后内容为主题句,据此,同义替换,答案选“B”。但是仔细分析文章,该结论是对前句进行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而前句为一个“比如”引导的分句,本身并不重要,因此,该结论也并非重点。 【例题2】  奥运盈利不只包括奥运本身的成功,还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举办奥运其他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2008年奥运会对于北京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广泛且深远的,除了与赛事最直接相关的场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消费、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商机之外,更为中国和北、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巨大舞台。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很多潜在的商机就会浮出水面并接踵而来。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  A. 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可借奥运实现盈利      B. 奥运会可以带来多项产业经济的发展  C. 中国应该抓住奥运这个舞台展示自己      D. 奥运处处是商机,北京将会空前发展  【解析】该题如果首先运用关联词法,很容易看到递进关系“除了.。.更.。.”,递进关系重点为后半句,同义替换,很容易选到C或者D。但仔细分析文章,会发现该递进关系是围绕“2008年奥运会”展开的,而“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例子,是辅助证明的分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意义解释也不是重点。此时,“不只.。.还”引导的第一句为总句,这时可以再对这个递进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发现,宏观方法更具有整体性特点,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微观方法找寻的往往是某几句之间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一拿到题目就从关联词入手,往往得到错误的答案。因此,要善于优先从宏观出发,再考虑微观细节。而宏观脉络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因此,对广大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大家在平时复习时加强训练。

1 回答 行测

2012-09-10 13:28